专访
艺术铸造腾飞 赖以科学与文化助推
《铸造》2010年第9期 发布时间:2010-09-25   阅览次数:5421次

    五年前的盛夏时节——2005年8月16日,本刊记者曾在上海专访了我国艺术铸造专家和领军人,时任中国铸协艺术铸造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兼秘书长,中国传统工艺研究会常务副会长,中国科学技术考古学会常务理事,上海博物馆研究员,复旦大学文博学院、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系及北京科技大学冶金学院兼职教授谭德睿先生,并发表了题为《求珍若渴,天道酬勤——专访我国艺术铸造专家和领军人谭德睿先生》专访报道(《铸造》2005年第9期)。
    五年后,还是盛夏之时——2010年8月9日,本刊记者再次来到上海,与现任中国传统工艺研究会会长,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金属艺术委员会副会长,中国科学技术考古学会常务理事,复旦大学文博学院、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系、北京科技大学冶金学院兼职教授,上海博物馆研究员谭德睿先生进行了第二次访谈。这次访谈是基于第69届世界铸造会议将在今年10月16日至20日在杭州召开的历史与现实之背景,请谭德睿先生就“我国艺术铸造的发展如何融入世界”以及“中国艺术铸造怎样在科学研究方面进行不懈努力”等感兴趣的话题谈些看法。
    谭德睿先生1961年上海交通大学铸造专业本科毕业后,从事砂型、熔模、陶瓷型和挤压铸造等研究和生产工作20年,主持过许多高水平金属成形工艺研究工作并屡次获奖;其间著有《陶瓷型精密铸造》和发表了数篇学术论文。1981年入上海博物馆从事中国古代青铜器技术和艺术铸造研究。由于他有深厚的铸造专业功底,又对艺术情有独钟,凭着自己对心爱事业的不懈追求和辛勤探索而收获颇丰。此间,他所获得的研究成果更为丰硕,著《中国传统工艺全集·金属工艺卷》、《艺术铸造》、《灿烂的中国古代失蜡铸造》等专著,诸多学术成就受到业内高度评价,所发表的学术文章不胜枚举。在本次历时近三个小时的专访中,谭德睿先生就我国艺术铸造业的现状及其形成原因,未来发展趋势,尤其是如何仰仗于科学和文化研究来推动事业进取等值得全行业关注的问题发表了坦诚、独到与深刻的见解,令记者为之叹服。
    作为与国内外铸造业同行交流信息的权威窗口,《铸造》杂志拟定在本刊第九期上重点刊发包括谭德睿先生访谈报道在内的中国艺术铸造方面的系列内容,奉献予尊敬的读者朋友。

   《铸造》:作为我国艺术铸造界的权威专家,请您就“我国艺术铸造业如何面向国际市场及怎样融入世界”的问题谈谈看法。

    谭德睿先生:从历史与科学的意义上讲,中国艺术铸造乃是一个既古老又年轻的特殊学科,其中值得探索、研究的学问相当多,也非常深。称其“古老”,是因为艺术铸造作为人类辉煌文明成就的一部分,具有近五千年的历史积淀,其作品好多都具有时代代表性,因而倍显弥足珍贵。毋庸置疑,艺术铸造珍品极大地丰富了世界文化与艺术的宝库,所拥有的科学、艺术、技术、人文及宗教等内涵极其丰富。说其“年轻”,系特指在中国大陆,实施改革开放政策的三十多年,尤其是近十多年来,这里的艺术铸造事业进入了大复兴与大发展的历史新阶段,真可谓“老树逢春”。论中国艺术铸造目前的规模与产能,中国业已成为全球“老大”——世界艺术铸造大国。这种惊人的发展状况,也使那些到中国大陆、并到一些艺术铸造企业进行参观的外国人纷纷为之感叹——哇,这么大啊!

商晚期陶范铸造的青铜鼎,纹饰峻深缜密

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天马行空(东汉)

秦皇陵出土的铜车马俑,集中铸 锻 焊  机械加工而成,伞面为大面积薄壁件

用传统失蜡铸造工艺雕塑 和铸造的银槎杯(元代)

    “自知者,明。”在上述的背景下,我们的确有必要思考“中国艺术铸造如何融入世界”的大问题。君不见,是什么使中国大陆的艺术铸造业发展如此之快,究其原因,应该说,主要是中国的社会内需极具膨胀使然之。具体说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大发展促进了各类题材的雕塑大量涌现;其二,近些年来,伴随中国城市建设的空前发展,许多地方政府上马了大量形象工程、亮化工程等具有地方特色的观瞻项目,极大地推动了城市景观雕塑的兴旺发展;其三,我国宗教迎来了建国以来宽松的发展环境,到处都在兴建庙宇神殿,重塑圣像金身,其中以佛教讲做大佛、铸大钟,于是在近几年,中国的佛像和钟越做越大,如我所知,现在做的大钟已重达116 t(中国历史上的“永乐大钟”仅46.5 t),还有正在铸造中的安徽九华山仿金铜地藏菩萨高达99 m;其四,随着社会消费能力攀升而来的收藏水平的提高,国际交流、社会交往馈赠礼品档次的升级,推动着收藏品与礼品市场的大扩充;其五,仿制古文物市场的升温、中国社会崇拜偶像风气的兴盛以及所谓“盛世铸鼎”风靡于时下等等。所有这些社会内需空前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及日益宽松的宗教政策。这无疑为中国的艺术铸造业大显身手开辟了一个空间广袤的用武之地。

陶范铸造的明代永乐大钟,重46.5t

遍布永乐大钟内外的佛教经文

    在这种“内需”大发展的同时,一些艺术铸造企业也启动了国外或境外的经营活动,诸如山西宇达公司与德国、江西桐青公司与美国、南京晨光等公司与港、台和东南亚等地区的经贸合作。当然,这些还仅仅是进行境外交往的开端,距离融入国际社会,还差得很远。回过头来看,中国艺术铸造业由内需市场中所积累的经验、增长的才干、扩充的实力以及日趋致远的思维与眼光,无疑奠定并夯实了中国走向世界的根基。关于中国艺术铸造业如何融入世界的问题,我想具体地说以下两点。

十方普贤菩萨1

十方普贤菩萨2

江西桐青公司石膏型整体铸 造的大鼎,高达6.68m

    点,叫做——“走出去”。中国过去,有相当长的时期之所以那么落后,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闭关锁国”。于是,关起门来,自吹自擂,自诩:“中心”、“老子天下”,其可悲可笑之至如“井底之蛙”。开放了,中国人不断地走出国门,看到了外部的精彩世界,方恍然大悟,找到了与人家的差距,于是发愤图强,中国才得以一步一步地发展了起来。就艺术铸造业来说,必须承认,囿于种种原因,我们迄今依然对国外的东西了解得甚少。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显然,要想不落后,我们必须得走出去,去看看人家是怎么做的,有何优点值得借鉴。具体而言,如积极与相关国际组织建立联系;争取和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参加或参观一些国际性展览,如有可能与境外联合办展览更好;到国外参观那些的雕塑工作室、艺术铸造工厂、艺术铸造制品市场或者画廊等等。记得我曾率领中国艺术铸造代表团去韩国和香港考查,发现当我们的企业还在为表面着色质量大伤脑筋、相互保密时,海外早已有了现成的着色剂供应; 当我们的室外雕塑安装完毕就视为大功告成时,境外艺术铸造企业已为雕塑家的作品提供终身保养服务。这些都表明我国艺术铸造的商业化程度与国际水平相距甚远。这只有走出去之后才会有的收获。

标志中国迎接21世纪,1999年由中国科学院组织和设计,多家艺术铸造企业参与铸造的中华和钟,共由108件组成,集声学、工艺美术学、金属学、铸造工艺学诸学科于一体、规模空前

山西宇达集团的产品陈列室之一

山西宇达集团公司铸造的成吉思汗群雕,功用铜480t。由5座雕塑群组成,是全球的艺术铸造工程

    第二点,叫做——“请进来”。如上所述,走出去,固然好,可是限于花费大、碍于成本高等的实际约束,也可以把境外的能人、专家请进国内来,将一些活动引进中国,这样花钱较少,又可以使更多的人受益。譬如,邀请相关国际组织或一些展览来华;邀请一些艺术家、雕塑家、技术专家来华交流、创作、讲学或办讲习班等;与世界上的艺术铸造强国(如法国、意大利、俄罗斯及美国等)加强合作,以期进行广泛深入的交流,并获得优势互补。在这些方面,山西宇达公司堪称“先进”,他们做了许多利好、成功的尝试,十分值得国内同行来学习。

    《铸造》:艺术铸造既然是一门科学,就离不开科学研究,请您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对中国艺术铸造如何开展科学研究谈谈看法。

    谭德睿先生:历经了这么多年的实践,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的事业大发展,我国的艺术铸造企业,对于生产中所涉及到的诸如合金熔炼、造型与制芯、浇注和清理等铸造生产基本技术、技能,可以说,一般地都有着相当水平的把握。当然,那种艺术铸造所特有的某些工艺、配料,乃至操作诀窍,各个企业都有自己一套行之有效的做法。然而,我们又不得不承认,我们的产品质量和表面处理种类与先进国家、乃至我们自己的老祖宗相比较,还有不小的差距。究其原因,我认为,这与我们的科学研究工作薄弱有相当大的关系。
就差距来说,我们企业的综合能力、艺术铸造制品的表面效果,特别是我们的服务系统远不如发达国家。而我们企业当前所能做到的艺术铸造制品表面装饰种类、制作技艺水平,尤其是创作、创新水准等方面甚至不如我们的祖先。
    局限于各种各样的缘由,在艺术铸造学科研究方面,我国高等院校尚未形成专门、系统的研究力量和体系,这是十分令业界担忧的现状。据我所知,唯有广州美术学院设有铸造课程,华中科技大学开设了艺术铸造讲座等,这些尽管难能可贵,却令我们看到了一些希望。在此我建议,有眼光的艺术铸造企业,要立足于企业自身的长远发展需要,主动找高等院校进行科学研究与技术探索等相关课题的攻关合作,如果做得好,必然是件互利双赢的大好事。
    下功夫学习、实践我们祖先的传统艺术铸造工艺,山西宇达、安徽九鼎、安徽佛光、云南江川和杭州俊华公司等一些企业已经开始实践;有的学校,如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已经从文化部获准立题恢复的苏州传统失蜡铸造工艺的研究。当然,这些还仍然属于研究的“初级阶段”,其深度和系统性尚待提高。我们应当从保护国家非物质遗产的高度对传统工艺进行传承、研究与开发工作。这样做,因为政府提倡,其大方向正确,因而可以获得政府相关部门给予的财力及税收等方面的支持和优惠,何乐而不为!这方面山西宇达、安徽九鼎和浙江神雕等公司已先行了一步。
    尽管我们的一些企业业已开始了与境外同行的交流与合作,可在关键的艺术铸造学科的科学研究方面,要说中国真正从外国学习了多少,似应承认,还几乎是个空白。要做好这方面的事情,首先要做好情报工作,这包括收集相关文献和进行科学考察,从而找到和识别所需要的学习之处,进而进行立题和研究。在此,我还是建议,有眼光的企业家和有兴趣的科技人员进行精诚合作,来做好这件既益于奠定基础、又有利于企业长远发展的事情。当然,国内有相当研究基础,尤其是有战略眼光的高等院校或科研单位也可以开展独立的艺术铸造研究工作。显然,把研究的成果进行应用与推广才是更为要紧的事情。

   《铸造》:借此机会,还请您与《铸造》读者朋友,再说几句您认为重要的话。

    谭德睿先生:我说的话,万不敢说是什么“重要”,但有一点可以保证——都是心里话。能够通过《铸造》这个我国铸造业界影响力的传媒,并借助其中的“专访”栏目,与读者朋友、业界同行进行坦诚交流,我感到非常高兴。
    除了以上两个话题中涉及到的问题之外,我还想说那么几句:中国古代铸造所积累的宝贵、丰富的文化、艺术和科技内涵,似乎大多数中国人不太清楚,甚至大多数中国铸造工作者亦不甚清楚,这显然是很遗憾的。中国铸造技术曾经领先世界数千年之久,创造出大量精湛的技艺,曾经为世界文明做出过杰出贡献,只是大约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之后我们才落后了。我们要有从铸造大国迈向铸造强国的信心,信心的基础就是我们曾长期领先于世界。对于艺术铸造工作者而言,更应以复兴中国的艺术铸造事业为己任,励精图治,大展宏图。
    还有一件事:在我们的铸造企业家中,大多数人可能还不知道我国有一项中央领导所提倡的“指南针计划”,这项计划中有一项就是研究中国上古时代的铸造遗址、出土的陶范及各项铸造技术成就。这对于提高国民素养,增强民族自豪感具有重要意义。希望有兴趣的中青年铸造企业家和铸造工作者关心和参加保护古代铸造技艺的工作,自觉提升企业文化档次,为保护祖先遗留下来的珍贵文化和科技遗产,为弘扬中华文明和铸造业的腾飞共同努力。

(文/田世江,图/被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