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
穿合适鞋 走自己路
《铸造》2010年07期 发布时间:2010-07-14   阅览次数:5094次

孙龙及其事迹简介
    孙龙,沈阳机床银丰铸造有限公司大件铸型车间造型工人,高级技师。
    1990年至1992年,沈阳机床厂技校学生。
    1992年至2005年,沈阳机床铸造有限责任公司铸工。
    2005年月至今,沈阳机床银丰铸造有限公司铸工。
▲ 主要工作业绩
(1)解决了树脂砂补砂硬化不均的问题。
(2)创造了新的工艺施工方案避免了小孔渗铁严重的现象发生。
(3)改变消失模的填埋方式,解决了严重呛火问题。
▲ 事迹举例
    孙龙,自1992年参加工作以来,一直在铸造生产现场从事铸造的造型技术工作。2008年,荣获“沈阳市百万人才技能大赛第三名”奖项;2008年,荣获“沈阳市工人”称号;2009年,荣获“沈阳市百万人才技能大赛名”奖项,并晋升为“高级技师”,同年,又荣获“沈阳市五一劳动奖章”。
    孙龙将铸造、尤其是造型技术与实践紧密结合,创造并掌握了大量实用经验,解决了数不清的技术难题。以下仅选三个具体事例作为代表加以说明。
其一,对树脂砂新工艺的认识和掌控。
    树脂砂具有型砂流动性好,不需高压紧实等优点。用此工艺,可为现场铸型的破损修补和补吊砂提供方便。但在一段时间,有部分人员对树脂砂工艺不了解,对车间生产产生一定负面影响,为解决这个问题,孙龙在用极具说服力的实践给大家上了一次印象深刻的技术课。
    银丰公司生产中面临的一个严峻现实,就是因为冬季气温偏低,型砂硬化速度慢。尽管造型制芯生产可以适当降低生产节拍,但是即时发生的铸型补吊砂和修补破损却产生了没有足够硬化时间的问题。初,使用的方法就是用煤气火焰来烘烤,但是在检查中经常发现补吊砂仅仅表层硬化,里层砂子仍然潮湿并未硬化,补砂部分很容易破损,成为车间生产面临的一大难题。
    在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上,大多数人趋向于“烘烤时间不够”所致。孙龙却根据树脂硬化机理是脱水缩合型反应提出,树脂硬化过程中会析出水分,天气较冷时,水不易蒸发扩散,在树脂砂中继续残留,即使型砂表层被烘干,可里层依然潮湿。据此,他用两天时间针对现场的实际情况进行了试验,结果证明了他的想法正确,于是提出了新的方案,即先烘烤补砂处的砂型,烤热后及时用树脂砂补上,刮平后表面再烘烤。这一方案现在已成银丰公司标准作业指导书的一部分。
其二,大胆的施工工艺设想。
    在实际生产中,施工方案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产品品质和生产周期。孙龙作为一生产技术能手,不满足于以往的经验,而是大胆提出新方法、新设想,为车间和公司解决了大量难题。例如,FBC200r床身,此床身重达16 t,工艺设计中有8个预埋方管,尺寸为550 mm×100 mm×50 mm,壁厚5mm。用户要求铸件清铲后要在方管内形成空心。可由于铸件吨位大,浇注时间长,方管位置又靠近导轨,距离内浇道较近,极容易造成方管内渗铁形成实心管,势必无法满足用户要求。孙龙经过一番仔细揣摩、尝试,大胆提出了新的施工方案,即先在方管内浸涂棕刚玉涂料,点燃烘干;再用焦炭粉、石墨涂料骨料粉、白砂混合后填充到方管内腔中,其后再次用火烘干,令气体排出,这些工序完成后再进行预埋。经实际生产验证,该方案成功满足了用户的要求。为公司赢得了巨大经济效益和良好口碑。
    再如Z503主轴箱。初在轴孔4号芯一侧下面开设内浇道,由于底面是加工面,4号芯所使用的芯骨材质为铸铁,长时间处于较高温度,造成芯骨强度降低,芯子下沉,产生大量偏孔废品。孙龙在现场与参与生产的技术人员研究后,提出改进浇注系统的方案。即把浇注系统进行重新规划,将内浇道开在对侧,远离四号芯。经过实际生产验证,这一改动有效地解决了4号芯下沉所形成的偏孔及呛火缺陷问题。使Z503主轴箱的废品率由原来的50%,下降至5%。为公司减少了大量废品损失。
其三,消失模工艺改进。
    在铸造生产中,砂箱是一种重要的工装设备,公司初多使用焊接成型的砂箱,可是这种砂箱易开焊,开焊后形成箱口变形,容易出现封箱不严而跑火的事故。鉴于成本和质量两方面考虑,公司决定用消失模生产铸造砂箱。浇注过程并不是十分顺利,初在地坑进行填埋和浇注,呛火现象十分严重(呛火率超过50%),甚至多次引发周边材料起火,造成安全问题。孙龙在经过琢磨后,提出将消失模放入已有砂箱内进行填埋,利用现有砂箱的箱眼和额外的出气眼加大排气量。此后,消失模铸造再没出现大规模呛火现象。有效保证了公司自主生产砂箱的进度和质量。
    总之,孙龙凭着好学的态度和运用自己多年来积累的经验,为公司解决了大量生产和工艺上的棘手问题。车间遇到新产品、复杂件、易废件等“骨头活儿”大都由他着手处理,无论整体还是细节,他都能提出有价值的意见以及相应的解决方案。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孙龙乃是银丰公司可以依赖的一位生产技术骨干。

   

    当前,在中国铸造业由“铸造大国”迈向“铸造强国”的历史征程中,挥汗奋战在铸件生产线的我国铸造工人师傅们肩负着“亲手将美好愿景变为现实”的重大使命,同时发挥着“直接把先进技术融入产品”的关键作用。宣传、讴歌他们的功绩,以其a模范事迹中的深邃人文内涵为旗帜,引领年轻一代铸造工作者、尤其是现场操作者牢固树立“爱我铸造,无怨无悔”的敬业、献身精神,实乃一切铸造传媒义不容辞的光荣职责。基于这样的理念,本刊《专访》栏目自当将目光投向这个庞大且极具创造力的群体,设法近距离地接触铸造现场的工人师傅,发现其中的佼佼者,发掘那些轻易不外露、能启迪人心的宝贵精神财富,与尊敬的《铸造》读者朋友共享,进而有助于推动我国铸造业的健康发展。
    2010年6月11日,本刊记者专程来到位于沈阳市辽中火车站新区的沈阳机床银丰铸造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银丰公司”)采访了大件铸型车间造型工人、高级技师孙龙师傅(以下尊称“孙师傅”),同孙师傅一起协同访谈的还有银丰公司技术部部长孙润超、大件铸型车间主任王继东、技术员聂爽及王俊杰等。
    要专访孙师傅,说起来,系源于今年五月在北京召开的中国铸造协会第六次会员代表大会。会上受到表彰的30位“圣泉杯”全国铸造工人技术能手,孙师傅便名列其中,尤其引起记者的关注。专访前,记者仔细阅读了银丰公司技术部孙润超部长提供的孙师傅事迹资料,读后颇觉得此人不寻常,身上有很多发人深思的闪光点。这次登门专访,经过与孙师傅面对面地交谈,加上孙润超部长、王继东主任、聂爽技术员及王俊杰技术员的从旁介绍,便对孙师傅有了进一步认识和比较深入的了解。
    1989年,中学毕业时的孙龙,为减轻家庭经济负担,盼望早日挣钱来缓解家庭生活困难,他毅然选择了进技工学校。1992年,在沈阳机床技工学校毕业时,被分配到铸造车间当造型工人。他原本希望到铁路部门去干一番的,可“阴差阳错”地走进了铸造这一行,尽管当时心里并不情愿,却意外地得到母亲的支持。原来,孙龙母亲在一家小铸造厂工作过,由于儿子被分配到铸造部门工作,便亲自到机床一厂铸造车间察看,感到比自己工作的工厂强多了,于是便鼓励孙龙干下去。生活的压力,母亲的鼓励,他便义无反顾地当起了铸造车间里的造型工,屈指算起来,迄今,整整一十八年!
    孙师傅是个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的人。既然自己做了造型工,便一个心眼儿地把活儿干好,既无三心二意,也不好高骛远。好学、痴迷于钻研技术,是他人生事业成功的秘诀。为了把活儿干好,他恭恭敬敬地向老师傅学,师傅干活时,他一面目不转睛地看、小心翼翼跟着干,一面开动脑筋琢磨其中的道理,有弄不懂的地方,从不放过;他还虚心向周围的工友学,发现谁的活儿干得漂亮,他总要设法把人家的经验学到手;他认真向书本学,以求从理论上武装自己头脑,弥补自己学历不高的缺憾,于是把大部分业余时间用在了看书、钻研造型技术上。如此日积月累,年复一年,从普通工人到高级技师,他在专业技术的道路上很快成长了起来,由于他对技术“务”得深透,经历的事情又多,“经历就是财富”啊!如今,在银丰公司,凡是遇到造型方面的技术难题,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找孙龙;他从组长、段长,到现在当车间主任助理。“而立”刚过,便成了企业高层认可、依赖的技术骨干和员工们拥戴的生产带头人。
    特别能吃苦,是孙师傅逢难必克的杀手锏,也是他赢得员工们发自内心敬佩的人格魅力之一。在生产现场,但凡哪里有问题、有困难、有艰险,必有他的身影。长期以来,他几乎很少有到点下班的时候,有时为了攻难关、赶工期,甚至要干到深夜或下半夜,而在公休日,由于要集中时间和精力解决一些技术、生产上的大问题,就会比平时更忙、更辛苦……他真是“无鞭自奋蹄”的“孺子牛”啊!
    包容、体贴、心里装着工友,是孙师傅身上自然彰显的又一个值得称道的道德亮点。他做普通工人时,就与工友们相处融洽,亲如兄弟;后来做组长、当段长、成为车间主任助理,干活儿更是身先士卒,以身作则,对属下员工则倍显“菩萨心肠”。凡属下工人有困难,他都记在心里,并想方设法给予帮助;对年轻员工则更是体贴有加:如有一名青年工人贪玩,花钱大手大脚,每月发工资没几天便挥霍一空,孙师傅了解情况后,便苦口婆心地与其讲勤俭生活的人生道理,经过多次耐心劝导,这名工人很快改掉了坏毛病,后来还成了车间的生产骨干;对于做错事或犯错误的员工,他的包容之情更是溢于言表,从不挖苦、更不会打击,而是绞尽脑汁地帮助其分析犯错的原因,使之心服口服,进而求得尽快改正。员工们称赞他——处理问题——有道,使人心悦诚服!。囿于篇幅,孙师傅脍炙人口的事迹不便一一枚举。总之,他是一位令全厂上下无不佩服的“能手”、都翘大拇指的“能人”。
    古往今来,在中国人的名字中,“龙”字被广泛选用,这里有着独特的历史与文化背景。“龙”作为一种精神图腾,实乃华夏祖先惊人智慧之独创。在中国人的心目中,“龙”——至高无上,无所不能,尊龙、崇龙的传统情怀广布世间。所谓“望子成龙”中的“成龙”即指有出息、有作为、出人头地,…… “孙龙”名字中这“龙”字,显然承载着长辈望其有出息的殷切、美好期望。果然,孙龙名若其人,他以成功的作为表明,自己没有辜负长辈的期望!在人的一生中,能否成才,求学读书阶段固然重要,而真正关键的还是走上社会后,着手于某种事业“真刀真枪”地做起。这样算起来,可用来成才的时间,多说也就是工作后的20年。这20年正值人的精力充沛之“黄金时段”,所谓“三十而立”也恰是在这个时间段内,可见,人走入社会的前20年对人生的成败与否该是何等重要。对孙师傅而言,迄今,他的这前20年还没有“用完”时,便早已是大有作为了。读者朋友从本文开始前的“孙龙及其事迹简介”以及上面的叙述中,相信没有人会否定这个结论。
    成才绝无偶然。从以上的介绍中,读者朋友不难发现,孙师傅之所以大有作为的种种根源,诸如:好学、肯钻研、能吃苦、与人为善 ……。对于这些,笔者不打算再多说什么,仅想借重孙师傅这个颇具示范与说服力的典型,侧重地探讨一番“成才之路如何走”这个极其现实的问题,这有可能事关个人幸福,乃至关乎我们这个时代、这个社会对“人——如何成才”以及“什么是人生的核心价值”等大是大非的识别与抉择。
    温故而知新。否定“文革”及改革开放以前,中国社会(指中国大陆,以下同)屈从于“极左思潮”和制度权威的巨大压力,知识分子被打压得无法抬头。那时,工人、农民(贫下中农)社会地位高,“文革”中又发挥到——曾记否,“工人领导一切”的口号风靡华夏!当年,人皆以进工厂当工人为荣,知识青年也要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斗转星移,沧海桑田。“拨乱反正”以后,知识分子地位陡涨,凡有好事(如“提干”、升职、提工资、甚至相亲等)都要先看“文凭”。知识分子一下子“香”了起来,原来连找对象都没门儿的“臭老九”(《牧马人》、《天云山传奇》等电影对此描述得淋漓尽致)们旋即成了“香饽饽”、“状元郎”。于是人生价值有了新的取向:官员们很快都率先戴上了“知识分子”桂冠;望子成龙全等于望子成知识分子,有出息就要上大学,争做知识分子之“热风”席卷全中国,社会狂热追求“文凭”的势头叹为观止:补课,办班,大学扩招,仿佛当年“大跃进”一般,全国一齐上教育——“把教育当成产业来办”成了时髦口号 …… 一个时期以来,谁家有孩子,尤其是独生子女,必竭尽全力并倾其所有地令其读书,目标是上大学,如果上不了大学,那简直就是这个家庭无可救赎的灾难,…… 即便真理,过了头,亦成谬误。狂热追捧文凭的后果又如何呢:中等专业学校纷纷升格为大学,中国的大学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膨胀、再膨胀。一些人,大学是上了,可毕业便失业的严峻现实苦涩地摆在那里,对此,还出现了一个新词汇曰“啃老族”,…… 大学生就业之难着实令许多家庭陷入窘境、业已成了社会上下的一块心病。可与大学生失业形成强烈反差的现象是——各类企业却一时间大量缺乏具有现场操作能力的技术工人,原因之一是,以往工人的风光不再依旧,于是便很少有人愿意进工厂当工人了,……直面上述的严峻状况,人们又将作何思考。社会幼稚病导致的“价值取向”忽左忽右、摇摆不定,致使人们“不知炕的哪头热”,这固然是个无可奈何的因由。可是,任何一个有生活经验并具独立思考能力的人,扪心自问:我是否盲目跟风了,——首先从自身寻求“失策”的根本原因,才算智者之为——因为你自己要做什么、走什么路,毕竟没有人捆绑你啊!说到这里,我们不能不赞扬一番孙师傅的母亲,必须承认,在儿子彷徨于人生的十字路口时,是她及时给予了切实、有力的支持和鼓励。试想,世上有哪一位母亲不“望子成龙”,难道孙龙母亲不晓得让儿子奔大学,在1989年的当时,该是个多么时尚的选择。然而,事情的关键在于,如何识别“成才”这个既重要又现实的大问题。或许当时,孙龙母亲没有想那么多、那么远。上技校、早工作,能为家里缓解困难才是他们必须首先面对的“硬道理”。这或许就是为生活所累的一位普通劳动者现实的思维模式,以至于被别人贬为“翻砂工”而看不上的“铸造工”,在她看来——“铸造工”也挺好的,至少可以挣钱养家糊口。世上被人看好的行当自然多多,可毕竟咱们摸不着边啊!
    大千世界中,芸芸众生从事百业千行,君不见——那些每天做着苦、脏、累活计的人们,身上流着汗,脸上却挂着开心的微笑,他们当是这世上纯真、质朴的一群。任何人无权蔑视甚至歧视他们,他们尽管主观上多是用出大力气的体力劳动方式,换取报酬来维持生计,客观上乃是社会不可或缺的光荣劳动者,不恰如其分地尊重他们,必有失公允。相比之下,那些以“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为信条,鄙视体力劳动,把读书仅仅作为敲门砖,一心追求清闲或者以此谋求高官厚禄的人们,一旦美梦难圆时,奈何以“知识不能改变命运!”为绝唱,该是何等的可悲。当今社会,岗位、职业并无贵贱区别,只有社会分工的不同,要紧的是客观、公正地评价、待遇每一群人。
    要郑重说明的是,笔者绝无半点否定读书、轻视上大学的意思,更何况本人也是上过大学的,深知接受高等教育的多多益处。其实,人做任何事情,都要审时度势,要有自知之明;任何人都必须务实地找准自己的社会位置,顺乎情势、选好适合自己走的人生之路,穿上适合自己脚的鞋子(指个人可以利用的客观条件),脚踏实地地走下去,才有成功的希望。如鲁迅先生所言“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才是“龙”,而不是“虫”。任何人的能力都是“有限公司”,所以万不可做“白日梦”,更不能指望“天上掉馅饼”。为忌讳的是,盲目地跟在别人的屁股后边走路,为此,请记住一句足以令人长久深思的哲言——“他人的天堂或许就是自己的坟墓!”事实上,在人生成才的道路上,“条条道路通北京”,要有作为,绝非只有一条路可循。古今中外大量事实无不在说明一个真理——“只要诚心干,行行出状元”。刘邦、李世民、朱元璋、努尔哈赤……,试问哪个读过什么大书,毛泽东也只读过“中师”呀,许许多多有惊天大作为的人往往没有知识分子“文凭”,然则世间百态,千万不要把这作为不愿读书的借口。多读书其实是件好事,可令人忧虑的是,现如今在中国,很多人是看好那“文凭”的含金量,能为自己带来某种既得利益,并非冲着那宝贵的知识,故仅热衷于一纸“文凭”。于是,“学历造假”风行, “办证”广告涂满大街小巷 …… 无不是在讥讽时下社会用人方面存在着的“重文凭、轻能力”、“重外表、轻内涵”的种种弊端,这不能不引起社会的高度重视与认真思考。重视真正的文凭,又不唯文凭,凭真才实干,“不拘一格降人才”才是社会昌盛的根基,此乃一切握有用人大权的当权者必须恪守的原则啊。
    在银丰公司,便是“不拘一格降人才”,孙师傅在这里被重用的事实便可说明这一点。记者在访谈中,还听到了大家对银丰公司高层领导、尤其是对张孝勇董事长兼总经理体恤一线员工,处处为工友们着想的由衷赞美之词,例如,他曾在大会上严词强调,任何干部不得收受或谋取工人的“好处”,并生动、形象地指出“干部得到的用盆装,工人分到的用碗盛,要是干部再从工人的碗里舀一勺,那还是人吗?!” 在银丰公司,一旦发现有干部侵占工人利益者,必严惩不贷;再如,2010年5月中旬,在北京举办“铸造博览会”,银丰公司用3辆大客车送130名一线员工到会场观摩、学习,这极大地调动了一线工人的积极性,在银丰公司传为佳话。上行下效,银丰公司的各级干部无不像孙师傅那样体恤下属,关心工人;在困难、关键时候,干部先冲上去,身先士卒,做出榜样。由于这样,银丰公司的员工以至于有事也不好意思请假。由此不难看出,一个人的成长、成才除了靠自身努力外,还与其所处的大、小外部环境密切相关。事实上,一个企业的发展与员工的成长是一致、相辅相成的。倘若企业忽略员工的进取情感,那么,就别指望员工热爱他的工作。于是,劳资关系就会变成简单买卖关系,结果,一边是讨价还价、斤斤计较,一边是缺斤少两、以劣充优。利益作困兽斗,两败俱伤。显然,如银丰公司那样构建“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尊重包括工人在内的每个群体,尤其关注包括成才在内的员工情感需求,真正把“绩效分享”作为薪酬管理的主线——在企业发展的同时,让员工得到实惠。那么,劳资关系就变成了伙伴关系,上下利益紧密相连,目标高度一致。所谓“恩之所至,士卒赴死”,时下,银丰公司正是沿着这条良性循环的阳光大道奋力前行。
    上述可见,访孙龙师傅,果真得到的信息与启示多多。以下,不妨概括几句,作为本篇的结束语:天生我材必有用,可成才又是有理由的,换句话说,成才没有偶然。要想成才,先把自己的欲望降到低点,而把自己的理性升到高点——因势利导,别跟风。孙龙虽然没机会上大学,可他走的路子适合自己,结果作为并不小啊。凭他对平凡岗位的耿耿忠诚,善于开动脑筋,又总是比别人付出得更多,结果铺就了他的成才之路。所谓“山不让寸土,始能成其大;海不舍涓滴,始能成其深。”——说的就是“天道酬勤”的公理。
    总之,在追求成才的人生征途中,孙师傅成功了。其源盖出于——他穿的鞋适合自己,走的也是适合自己的路。

(文 /田世江;图/ 孙润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