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
他,心美手巧,创新热情高
《铸造》2010年06期 发布时间:2010-06-23   阅览次数:5190次

李兆宏简介
李兆宏,木模工。
1970年9月—2000年12月,一汽铸模厂工人;
1974年9月—1976年9月,在一汽中等技术学校机械制造专业学习;
2000年12月—2001年5月,一汽铸造研究所工人;
2005年5月—2006年10月,一汽铸造公司一厂工人;
2006年10月至今,一汽铸造公司技术中心工人。

    2010年5月15日,本刊记者专程赶到长春,采访了一汽铸造有限公司技术中心工人、高级专家李兆宏师傅(以下尊称“李师傅”)。从关注到决定采访李师傅,还是源于此前不久在北京参加的中国铸造协会第九次年会。一次恰巧与来京赴会的一汽几位朋友在同一桌就餐,一汽铸造公司前总经理于永来建议我们采访一下李师傅,并介绍了一些他几十年如何立足平凡工作岗位,潜心搞技术创新的非凡事迹,引起了记者的极大关注,并决心把这个可贵的资讯传递给尊敬的《铸造》读者。经过征询本人同意,记者对他进行了一次深入的访谈。

《铸造》:作为一位老劳动模范,请谈谈您的一些经历和事迹。

李师傅:我是一汽铸造有限公司技术中心的一名制模工人。1968年,作为知识青年下乡到吉林省的榆树县,1970年,被抽调进汽车厂。40年来,汽车件的各种模我做了近万套,并努力保证套套是精品。特别是一汽二次创业以来,我发明了用铝质真空成形模代替祖模制造用于CA141解放车的仪表罩、杂物箱盖等塑料模具,自创了用油泥填充法制造CA141解放车前挡风玻璃模具。由于工作出色,1989年9月27日,被一汽集团首批聘任为“国家高级技师”;2006年10月,被一汽集团评为“汽车高级专家”。多年来,我立足本职工作,竭诚为一汽集团贡献了自己全部精力。虽然制模工这个工种技术性复杂,难度大,但我十分热爱这份具有创造性的工作。以前的不提了,以下仅就2000年以来的工作举几个例子来说一说。
    2001年末,我受领导委托,代表一汽集团要为国家领导人专门设计、制造一种具有办公和保健双重功能的特殊办公座椅。当时,只知道有需求,既没有图纸参考,也没有实物可以借鉴,一切都得从零开始。于是,我便被准许到中南海的某办公室量取各种手数据,然后连夜制订出12套制作方案,又经过数次反复设计,确定两种方案。我还想尽办法购买到制造这种特殊保健办公座椅的名贵木材,由集团公司牵线,组织内饰件厂成立攻关队,专门攻关我设计的办公座椅机械部分内齿轮和减震器;为了保证一次成功,我用一般木料试制出两轮样品,经过试包形、试机械、试坐,找感觉,终达到完全满意了才进行正式加工制造,于2002年2月制作完成。又代表一汽集团将特殊保健办公座椅送到北京,直到在中南海安装调试成功后,才算圆满完成任务,受到了有关领导的高度评价。
    2002年5月,我对木模加工机床截头锯重新进行设计制造。这台机床是34年前的一个老设备,在多年的木模制造中,发挥过极大作用。可由于年久磨损,工作台面高低不平、噪音大、 加工质量不稳定、安全隐患越来越突出,严重制约着生产效率的提高。我便对这台机床进行了8项技术改进:其一,加工料头由过去的60 mm加大为276 mm;其二,床面切割料角由过去的10度加大到30度;其三,可移动床面由原来的两面垂直改为燕尾,增加安全度;其四,固定台面挡板由过去的15度改为万能斜度,扩大了加工功能;其五,工作台面比原来加大200 mm,工作时更加稳定;其六,移动轨道增加注油杯;其七,防护罩由木质改为铁质,增加安全系数;其八,机床上面增加防尘罩。机床投入使用后,成为木模制造不可缺少的一台关键设备。
    2003年5月,在制作990.12.320097轮边减速壳体木模时,由于图纸系德国设计,尺寸标注及形状表达与国内图纸有不少差别,识图及制造存在相当大的难度。经过反复琢磨,我采用普通尺直接在图纸上测量尺寸,用坐标放大铸件缩尺的方法来解决。制造木模时,我改变了传统的制作方法,在外模制作前,按外模结构分层,先制作一个泡沫模,所得形状尺寸,就是木模立体空间尺寸。通过实践表明,用这套工艺制作木模所铸的铸件基本没有铸造缺陷,一次通过检验合格。
2004年,我对车间外圆磨床这台设备进行了重新设计制造,对外园磨床设备共进行了六项改进:其一,台面以上部分全部拆除,重新加固,解决台面松、噪音大问题;其二,重新更换台板,多次调试台板与沙板面的间隙;其三,重新制造台板升降机构。过去使用起来很困难,现在可非常自如地达到操作者的使用角度;其四,设计一根罗杆解决固定轴导向不稳问题;其五,重新制造机床防护罩,对材质进行了更新;其六,加大机床面尺寸,使用起来更加方便。重新设计制造的这台设备,使用后各项技术指标均成功达到预期效果。
    2005年11月,接受一项铸造公司下达的特殊任务,即制造德国设计的四缸微型小缸体塑料模。其质量要求相当高,铸件壁厚只有3 mm,且形状复杂,该模在国外几家公司都干不了。在此情况下,公司令我主攻外模。所有图纸均系电脑三维设计,但没有具体尺寸,我采取把三维图形转化为二维,一比一放大图纸,用直接量取空间样板控制尺寸形状的方法,经过艰苦的制作过程,此套塑料模在大家共同配合下,终于在2006年2月完成,并一次浇注成合格铸件。
    2006年10月,一汽铸造公司于永来总经理向我下达了抢占国内市场——大连电厂高压线杆7种不同型号铁帽共14件木模的制造任务,以此用于翻制塑料模,直接替代金属型,降低成本,缩短加工周期。为了保证精度,我创造了用高度尺控制车床轴心,木模分型面度在0.2 mm以下的高难精度。为了保证铁帽模一次调试铸成合格铸件,我直接把砂型运到木模车间,自己动手进行调试。经过两轮调试,产品质量合格,缩短一半的制造周期。
    2006年12月,我又主动对QT400-3汽车排气歧管木模进行产品攻关。图纸是电脑三维转二维。如果该模用数控铣床加工,周期长、费用高。而手工制造图纸全部为空间形状,除了几个中心线外几乎没有尺寸。为了攻克技术难点,我采用“土办法”,用复写纸向左、向右移一定的尺寸确定铸件的缩尺,采用空间立体样板控制排气歧管所有形状,用样板尺控制各个中心点,保证制模的顺利完成。制造此套模加工费仅为数控铣床的1/5,而时间也仅为数控铣床的1/10,为公司抢占市场赢得了宝贵时间。
    2007年1月,对JY240ISTR-016-ZG2重型卡车后桥壳体,首次对钢质材料所用塑料模进行产品攻关。在模型的制造中采用了几种技术手段:其一,分段制作桥壳各个部分保证精度,控制尺寸公差为±0.5 mm;其二,所有关键部位采用样板吻合;其三,机械加工不了的部位,全部实施手工制造,保证壁厚均匀。塑料模制作成功后,一次生产出合格铸件。
    2007年2月,公司承揽到1026897风力发电主体部件——箱体产品。此模尺寸为直径2 060 mm、高1 670 mm,结构复杂、技术难点多,产品设计从德国引进。我带领三个徒弟克服一系列技术难点,如:一,木模车间20年来没有接触到此类木模制造,经验十分缺乏;二,车间现有设备加工能力不足;三,没有起吊设备。但根据我几十年加工木模的经验,制定如下措施:,在一比一的主图板上,构造成框架支撑结构;第二,一面主视图板形成三面视图构画木模结构图;第三,整个箱体木模在制造过程中分解成多块,组装。使用该模后,一次生产出合格铸件。
    2007年7月末,公司要在主楼门前立一宝鼎。当时,只有一个小样,即一小宝鼎,既没有尺寸,又没有制作经验。我便先后两次到有关厂进行考察,并在头脑中形成初步印象,然后又到处收集资料,冥思苦想制造方案。首先,把宝鼎肚尺寸定为1 789 mm,再根据实际小宝鼎尺寸,算出实际放大6.88倍,然后生成一坐标图板,再将所有形状尺寸均乘以6.88得出实际形状,放1%铸铁缩尺,确定:宝鼎总高为2 280 mm,壁厚为30 mm,底部腿壁厚为100 mm。聚乙烯泡沫宝鼎做成后,首先,作为铸造公司的标志,参加了当时的集团公司运动会,引起轰动;其次,作为展品,代表一汽铸造公司参加了当时的铸造行业年会;,聚乙烯泡沫宝鼎采用实型铸造,铸成了现在耸立在一汽铸造公司办公大楼前的记录铁军几代人奋斗经历的铭志性宝鼎。
    2008年1月初,车间领导把国庆六十周年阅兵式上要用的红旗检阅车的S1008021-920排气歧管木模制造攻关任务交给我。此模是由电脑三维设计,而后转成二维图纸;结构比较复杂,除了几个管孔中心外,几乎没有任何尺寸标注。在制造过程中,我严格控制图板,按1∶1比例,尺寸误差为±0.5 mm,基本上保证各部分按90°垂直,利于用高度尺直接画线。为了保证尺寸与形状,所有中间形状管孔部分均采用复写纸,利用图纸描摹的方法做出形状,然后向左、向右“窜”缩尺做形状,保证外模和芯盒在管孔中心位置不会产生较大偏差。芯盒中的“搭子”务必与外模螺丝孔对应起来,同时还要充分考虑到造型的需要,在芯盒中增设“活块”部分;外模的管孔中心与芯盒的管孔中心要同时画线,保证壁厚。经过我的一番冥思苦想,终于在项目节点前按时拿出了优质的排气歧管模。
    2008年3月,攻关一汽集团拟给奥运会提供的10辆混合动力客车动力总成的关键部分——合成箱壳体(S1801021-430)。由于在试验过程中,发现混合动力客车噪声比较大,经有关部门决定,对合成箱壳体结构做彻底改动,以提高连接刚度。该任务工期异常紧张,壳体结构本身非常复杂,且由于时间紧,图纸很不完善。设计人员不得不亲临车间,一边进行图纸设计,一边配合制作木模。对该模,考虑要采用铸造新工艺,外模主体在平台上用高度尺同时进行上、下两边划线,保证中心尺寸丝毫不差;两端芯头定位配合不允许有半点偏差;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铸件加工时的准确无误。在模的制造中,我根据自己几十年的工作经验,建议设计人员增加壁厚强度并得到采纳。多方配合,确保了工期内很好地完成了任务,为北京奥运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2008年4月,我根据木模车间的生产发展需要,利用木模车间现有材料研制了一台模具加工专用设备——内磨床,专门用于芯盒表面的精细加工。床身主体结构均采用车间废旧木材(硬木)。传动部分,采用报废机床上的零件及铸造一厂废品站收集的废旧齿轮、螺丝、螺杆、铁皮。为增加机床表面的耐磨性,采用了电木板;磨棒上、下运动,以增加小凸轮的功能。工作台面根据被加工件的需要,可扳成20°斜角等。目前,这台设备已成为木模车间加工木模时不可缺少的专用机床。
    2008年12月初,接到铸造协会紧急任务,制作石油钻井用钻卡子木模制造任务。现场只是一个钻卡子实物,而专业制图就需要20多天。这种情况下,利用我的工作经验,边测绘画图,边做铸造工艺,边制作木模,仅用15天就圆满完成任务,并一次铸成合格产品。
    2009年3月,我带领徒弟张世辉,对风力发电机组的核心部件小行星架木模进行产品质量攻关。在这次木模加工过程中,我首次采用网板中间十字克筋、金属镶嵌、层叠对接、桶板圈网板、高度尺控制尺寸相结合的方法,制造了小行星铸件木模,意在令其木模坚固耐用,尺寸,并具有很高的使用寿命。通过对2009年11月的统计来看,由于采用新工艺,铸件产品合格率显著提高。新模已经连续使用1 000次以上,减少废品30件,按当前每公斤10.9元来计算,每件1 220公斤,一件价值13 298元,总共降低废品的价值398 940元,本次木模按1 000次浇注铸件来计算,总共创造经济价值1329.8万元。
    2009年5月,创新项目:制造JGPH-3-207W后螺旋杆模型,此螺旋杆用于玉米秆粉碎机。特点:螺距变化大,前部为单头螺旋,后部为双头螺旋,双头螺旋螺距拉长,这样在制造过程中拧面加大,螺旋杆模只能用泡沫塑料做,而且加工成本大,工时多,单件生产,不适合大批量生产。后来采用铸造一厂造型线上报废的塑胶弹簧,又采用独特加工方法,用划好线的纸盒,围上加工好的塑胶后,到钻床上垂直钻孔决定螺旋的间距,这次的创新又获得成功。一套塑胶模可大批量生产铸件,而且反复使用,修补方便。这个项目于2009年12月获国家专利(专利号:2009200935969)。
    2009年11月末,我带领徒弟张世辉,根据集团公司技术中心2010战略布局,对230(232)1011-820前桥、第二前桥、四驱动桥壳进行产品试制攻关。模型材料采用德国汽巴塑料板材,模型要求质量高、尺寸精度准,误差应在±0.25 mm,手工制模精度必须保证金属模要求。根据我多年制作复杂壳类模的经验,独创了一种样板法,即把两桥所有尺寸划在薄纸板上,然后把外模实样用薄纸板裁出,描在塑料板材上,进行加工,薄纸板样板外模减掉8 mm壁厚再描在塑料板材芯盒上,进行铣床加工,保证铸件壁厚。我大胆地把芯盒元包处断成两部分,利于铣床加工与样板吻合。样板吻合尺寸无误后,再粘合成一体。在模加工当中,我采用高度尺、深度尺、卡尺控制外模芯盒所有尺寸,保证误差在±0.25 mm。型板底座,全部榫克做,严格用高度尺找平。两套桥塑料模于12月11日完成。一次铸成合格铸件,节省数控铣床加工费用约20万元。
    在多年的生产实践中,我先后发明自制了各种手工工具100多件,主要用于各种特殊模的加工制作。
    从1970年入厂至今,我在工作中不断总结积累经验,利用业余时间先后编写的制模工岗位教材共有5大类6本:(1)制图提纲;(2)铸造工艺提纲;(3)各种模由浅到深实践纪录;(4)塑料模;(5)各种模制作技巧。总字数约300多万,图示200多幅。目前在青工培训、生产实践中已经发挥了不小的作用。
    40年来,我在领导和同事们的帮助下,从一名普通工人成长为具有一定技术专长的高级技能型人才,先后被评为“一汽技师”、“高级技师”、一汽铸造公司“三级技师”、一汽铸造公司“二级技师”、“一汽高级专家”等称号,还获得“机械工业技术能手”、长春市“自学成材先进个人”,在一汽集团立大功多次,2009年获一汽铸造公司“铁军荣誉奖章”等荣誉。2010年3月,我写的论文《风电铸件小行星架的木模制造》获国家“机械工业高技能人才论文评选活动”三等奖。2010年5月,获“圣泉杯”全国铸造工人操作能手称号。

《铸造》:作为一名工人,您在铸造制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了上述的非凡业绩,实属难能可贵,令人敬佩。可否谈谈您心灵深处的想法。

李师傅:要说我内心的想法,其实很简单——“就想当个好工人”。想当年,接受正规教育,我只是读到初中一年级,不幸赶上“文革”,接着又“上山下乡”,在农村由于肯卖力气(当“打头的”),所以很早就被抽调回了城。刚来到汽车厂木模车间时,看到老师傅干的那如同雕塑品的活儿,感到真是漂亮极了,自己内心极其羡慕,心想自己什么时候也能做出那样的木模该多好啊!也就是从那一刻开始,我许下了“当个好工人”的愿望。可是当时自己的文化、技术底子薄,在木模知识方面,自己简直就是个“文盲”。但是我这个人有个特点,就是凡事不服输,遇事情好琢磨。于是,白天全神贯注地跟着老师傅干活,仔细用眼睛观察,主动用手去模仿,绞尽脑汁去理解。但即便这样干,还是有很多事情搞不清楚。于是,下班后便把图纸拿回单身宿舍,描画下来再进行反复琢磨,还把体会记在笔记上,实在弄不懂的地方,白天上班再请教老师傅,直到明白为止。记得当时自己家里困难,全家好几口人住个八平方米的房子,自己能住在厂里的单身宿舍,真觉得是一种享受。人穷,虽说寒酸,但也能磨练人的意志和生活的勇气。年轻那时,自己一个心眼扑在工作上,  从车间到宿舍,再从宿舍到车间,如此循环了千百次。每一次循环都有程度不同的收获,每一次循环都使我向“当个好工人”的目标前进了一步。
    我下乡种过地,深知“有耕耘就有收获”的道理。经过多年的努力,果然在工作上有了进步,在技术上有了提高。领导和同事们看在眼里,一来替我高兴,二来抬举我,往前推我,于是各种荣誉、称号一个个地落到我的头上(如上所述)。我深深感到,一个人的进步与领导的栽培和大家的认同关系密切。领导,尤其是于永来总经理对我的帮助可是太大了。在模具方面,一有难啃的项目,他总是先想到我,给我压担子,鼓励我大胆去干,不要怕失败。有了领导的撑腰,干活的胆子和勇气马上就大了起来。说实在的,我作为一名生产现场的普通工人,虽然对技术改造等创新活动抱有很高的热情,可要是没有各级领导的支持和同事们的同心协力,那简直是不可想象的。
    工作上有了些成绩,各种荣誉让我的头上有了些光环,升职、当官的机会也一次次地降临到我的身上。可我总是婉言谢绝了,即便有人到家里来动员我,我也是铁了心——只想当个好工人。我认准了“当个好工人”这条道,就是不想离开,一来是一心一意地想搞制模这个技术;二来是自己知道自己半斤八两,觉得自己不适合当什么干部——总觉得“摆弄人”的活儿,咱干不来。相反对我来说,无论在哪里,每当看到用自己做出来的模具生产出的铸件安装在各种汽车上时,心里就会不禁生出一种强烈的自豪与成就感,而这就是我的愉快感和幸福观。

后记(记者访后感想)
    在北京有幸结识了李师傅,后又“追”到他的家里进行了访谈,了解了他的事迹和他的内心想法后,加上一些观察,李师傅给记者强烈的印象就是,他的确是一位难得的好工人,而值得赞佩的是,他“心美、手巧,创新热情高。”说起他“手巧”和“创新热情高”,读者朋友从以上讲述的内容中,似已不难发现。下面,记者只想就李师傅的心灵美说些个人感悟之语,与大家交流。
    如上所述,以李师傅建树的功绩和成就,不用他自己去争取,他早就可以顺理成章地“转干”了。可他就是不想“当官”,自愿为民。这或许与当今普通国人的价值观相悖,时下有多少人连做梦都想当官啊!能跻身仕途而谋些利益,已成为一些所谓“成功人士”的某种社会追捧。君不见,为谋官而请客送礼、走后门、拉关系等行为司空见惯,更有甚者,竟然为谋一官职而不惜出卖肉体或灵魂的,不乏其人,可谓世风之悲哀。
    显然,当官与否之问题的要害在于行为者的真正目的。有谁会反对真正为大众利益“操盘”的为官者呢,仅拿“大个儿”的例子来说,如“天下为公”的孙中山大总统,他为官谁不拥戴。而倡导“还政于民”、解甲归田的将军华盛顿,那毅然放弃权力的举动,何等惊世骇俗!古人云——人不必待仕宦有职事才为功业,但随力到处,有以及物,即功业也。李师傅虽然未为官,可他所建立的功业明摆着在那里,可谓大矣!
    李师傅宁愿在基层,脚踏实地地干活儿,为人低调地生活,四十年如一日兢兢业业,只图当个好工人,在平凡工作中却业绩非凡,虽位微,可心灵漂亮,教人翘首。现如今,他家仍然住在当年奖励给劳模的一幢六十平方米大小的极其普通的简易楼房里;房间没有现如今流行的装修,门窗还是几十年前的原样子,所有家具都是他利用业余时间用那些看起来不起眼的木料制作的。他告诉记者,作为木匠,自己动手把自己住的房子下功夫装潢一番,不是什么难事,可一方面,他的工作太忙,基本没时间想这些事情;另一方面,他对于这些“讲享受”的时尚之事并无什么兴趣。他朴素的生活理念还表现在衣着简朴上,连赴京开会也是一身工作服 …… 记者打听了李师傅的月收入,可达6 000元,可见他并不“差钱”。答案显然,所有这一切无不与他为人低调、简朴无华、不屑招摇的生活理念相契合。应该说,李师傅身上彰显的是一种节俭而高尚的人生价值理性。
    价值理性就个人而论,涉及的是每个人对人生意义的理解和追求;从民族来说,则关系到一个民族的精神高度。君不见,在一个追求物欲、价值理性被严重扭曲的社会,社会生活由于太过利己,其实已经丧失了高尚的人文意蕴。人们过渡消费的行为不仅和社会良性发展的要求相悖,而且是在推动眼前严峻的自然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可见,端正国人的价值观于国、于世和于己,该是何等重要的当务之急。社会良知有赖于生动的人文教化且笃行不懈地努力才能代际相传(《铸造》开辟的“专访栏目”,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绝非靠苍白的说教或者言不由衷的高调可以奏效。眼下,趁社会成员还没有完全丧失是非感的时候,重申包括克勤克俭在内的华夏民族之传统美德,进而有望恢复社会的良知——人皆有责。
    “行行出状元”说的是世上的职业本不分卑贱,而“下下人有上上智”指出的是“大智慧往往蕴藏在普通大众之中”的道理。值此人心虚幻、社会浮躁飘荡之际,知耻者为勇,思索痛切才会领悟深刻。倘业界能深刻识别李师傅因心灵美而彰显的高尚道德之价值,并以李师傅这样极有说服力的模范事迹来启迪与激励人心,那么,积水成渊,振兴中国铸造业趋强发展之宏图愿景,便指日可待了。
    船的命运——
    在于破浪,
    帆的命运——
    在于追风,
    人的命运——
    在于净化心灵。
    让心灵——
    漂亮起来啊,
    方能——
    人生无愧!

(文/ 田世江,葛晨光;图/ 李兆宏提供)